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不仅别人会觉得快乐,自己也会觉得开心。所以分享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如果孩子的分享是在家长强迫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他们将不会感受到这份快乐,甚至还会觉得痛苦。为此,有儿童专家表示:在孩子6岁前千万不要逼迫他们去分享。
周末,晓玲带3岁多的女儿囡囡到表姐家玩,她们到达的时候,表姐的儿子阳阳不在家,于是囡囡很愉快的玩起了阳阳的各种玩具。
没一会儿,阳阳回来了,一进门,看见妹妹在玩自己的玩具,立马跑上去把囡囡手中的玩具抢过来,并且把囡囡周围的玩具全都抱走,边走边说:“这是我的玩具……”。
囡囡没了玩具,立马大哭起来,表姐在旁边看着很尴尬,随手从阳阳手中抢了个玩具给囡囡,这下好了,阳阳也哭了起来。最后没办法,晓玲只好把囡囡手中的玩具还给阳阳,然后带囡囡看动画片,两个孩子才止住哭声。
很多家庭孩子是不是也是这样——平时不喜欢玩的东西,当有别的小朋友在的时候,这样东西立马就变成了宝贝。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物品给别人呢?
家长首先要明白,“分享”不是生下来就有的,它是一种后天行为,需要时间来学习。
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此时是他们自我意识的敏感期,这时候的他们刚刚能明白:“我的”、“你的”、“他的”,根本就不理解为什么要把“我的”东西给别人。
因此,孩子不愿意分享是正常的,这是孩子“物权意识”萌芽的表现,父母应该为其感到高兴,因为物权意识对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
生活中也有许多没有物权意识的熊孩子,去到亲戚家翻箱倒柜,让人觉得很没有教养。
有的孩子更甚至会破环餐厅及公共场所的物品,因此给家长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有些父母因为缺少物权意识,随意把孩子的玩具,衣服送给别人或者丢弃,孩子找父母理论,他们还觉得孩子们小题大做,只是一些不值钱的东西而已。
所以当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时,父母不要觉得孩子很自私,或者觉得丢人。
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当他们再慢慢的长大点,就能很好的理解什么是分享。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跟教育,这样他们才会愿意分享,快乐分享。
孩子怎样才能学会分享呢?
家长务必要记住“三不要,四做到”法则。
“三不要”: 1、不要随便去定义孩子 不要因为孩子小不懂得分享,家长就说孩子“小气”,“不大方”。时间一长,孩子会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就是个小气的人,也越来越不懂得分享。
2、不要逗弄孩子 当孩子吃东西的时候,父母亲不要假意的去要孩子的东西,然后孩子给的时候又拒绝。
这样真的不好,如果要了又还回去,孩子心里面可能会觉得分享是很没必要的一件事,因此也学不会分享。
3、不要逼迫,打骂孩子 当孩子违背家长的意愿拒绝和别人分享东西时,家长要平静情绪,不要一时冲动,逼迫甚至动手打骂孩子。
虽然有时候孩子会因为家长的逼迫,打骂而分享自己的东西,但这不是真正的分享。
分享是在孩子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家长越强迫,孩子越失落,也更不愿意做出分享的行为。
“四做到”: 一、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意见 虽然孩子很小,但他有自己的想法,当孩子不愿意别人玩他的玩具时,家长们应该同意孩子的意见。并且告诉孩子,这个东西是属于他的,他想怎么样处理都行。只有让孩子明白了这一点,他们才不会害怕东西的丢失。只有先懂得拥有,然后才能学会分享。
二、家长要做好榜样 在生活中,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与亲戚或者邻居分享自己手工做的各种美食及物品,通过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孩子的言行。或者带着孩子参加读书会,旅游等团体活动,在活动中,孩子看到父母的待人接物,能够领悟到分享的意义。然后他们也会慢慢的做出分享的行为。
三、要让孩子明白分享是快乐的 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分享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所以生活中,家长要跟孩子分享美味的食物,并且告诉孩子自己分享时候的感受。当孩子主动跟父母分享东西时,父母要愉快的接受,并说“谢谢”。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跟孩子玩分享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四、要及时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家长夸奖,所以当孩子做出分享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及时的表扬孩子。通过鼓励和表扬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是正确的,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喜欢分享。
分享行为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养成的,它需要家长慢慢的引导。孩子接受“分享”也需要时间,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过程中,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要不急不躁,这样才能静待花开。
(文/来源:养耳音乐网论坛 yangersao.com)
喜欢这篇文章
看完留个言、点个赞、转发哦! 关注我,每天教你涨气质!
End
歌曲播放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