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8阅读
  • 0回复

[科学家庭育儿]1岁宝宝在马桶中溺亡!家中藏溺水“陷阱”,严防2大高危地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2693
铜币
109593
威望
109437
贡献值
0
银元
-519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7-15

  
炎炎夏日,宝宝们最爱干的事儿是什么?当然是玩水啊!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但是你知道吗?
据数据显示,“溺水”是孩子“头号杀手”。
今年入夏以来,就发生了好几起儿童溺水身亡的事件:
6月21日,重庆8名落水儿童均无生命体征。
6月26日,亳州一男孩溺水身亡。
6月28日,6岁孩童在公园水域嬉水溺亡。
还有前两天刚刚发生的悲剧:沈阳5名少年下水野浴3人溺亡↓↓↓




来源:人民日报
看到这样的新闻,科大大的心都碎了!
很多家长会说:我不让孩子去游泳,不去水边,就绝对不会溺水。
错!实际上很多溺水都是发生在家里,有些地方还是你想都想不到的!
今天科大大就来给大家好好科普一下溺水的问题。
1
5厘米2分钟,娃就有可能溺亡!
5厘米,2分钟,是什么意思呢?
科大大要告诉大家一个可怕的真相: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这也就意味着,除了河边、游泳馆等容易溺水的地方,家里、或者娃常常玩耍的地方,也暗藏杀机!
? 洗澡
是的,不要怀疑,洗澡水也会淹死人。
洗澡过程中,如果家长因为别的事情短暂离开,留宝宝一个人在浴室或浴盆里,很容易导致宝宝溺亡。
这样的悲剧真不在少数 ↓↓↓
长沙的王女士给宝宝洗完澡后,让他自己在盆里玩,等到发现时孩子已经没有呼吸了。




来源:湖南都市
所以在给宝宝洗澡的时候,宝妈要全程看护,水再浅,也不要松开手。
家长可以在洗澡前把所有东西都准备好,避免中途出去拿。爸爸妈妈也可以一起给宝宝洗澡,还能增进亲子感情。
? 上厕所
啥?上厕所也这么危险?
是的。马桶中有水,正在学步的宝宝如果栽进去,很可能无法起身,导致溺亡。
前段时间,就有1岁男童不幸在家中卫生间溺亡 ↓↓↓




来源:广州日报
所以马桶用完最好把盖子盖上,卫生间的门也要常关,千万马虎不得。
除了家中,户外更是“暗藏杀机”
? 小区、公园内
夏天一到,小区或公园里的喷泉和人工湖纷纷“营业”。
但这些地方,一个没看住,宝宝也容易掉进去哦。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 游泳馆
宝宝溺水都是悄无声息发生的,一个疏忽,就很可能酿成大祸。
比如福州曾发生的一起溺水事件:




这位宝妈带着2个宝宝去婴幼儿馆游泳,期间店员离开,让妈妈看护宝宝。
妈妈却一直在玩手机,未发现宝宝溺水,最终导致宝宝溺亡。
带娃去游泳馆,一定要时刻看护着宝宝,千万不能松懈!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2
一旦发现孩子溺水,做好这3步!
你以为的溺水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实际上,真正的溺水都是悄无声息发生的。
那么溺水一般是什么样子的呢?
科大大做了一个图,记不住的可以保存下来。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它的可怕之处在于:看起来不像溺水!
比如下面这几起新闻,都是因为家长没能及时发现孩子溺水而酿成的惨剧:
3岁娃游泳池溺水,2分钟无人发现↓↓↓




来源:梨视频
2岁男孩带着游泳圈溺水,1分钟内身体逐渐不动↓↓↓




来源:红星视频
及时发现溺水和及时抢救,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溺水,做好这三步:
?第一步:
发现孩子溺水后,爸妈要及时拨打120,并采取抢救措施。
先让孩子的脸露出水面,从背部把头托起或者拉住胸部,再把他拖上岸。
上岸后先看孩子的反应、呼吸、脉博,及时清理口鼻异物,以保证气道通畅。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第二步:
没有呼吸有脉搏,把头后仰,做人工呼吸。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第三步:
没有呼吸没有脉搏,先人工呼吸,再做胸外按压,直至救护人员到达。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科大大强烈建议,家长们都能学会辨别溺水特征和溺水抢救的方法,最好保存图片,多学多看多练!
但是,你以为这样就一定安全了吗?
NO!家长们还要提防“二次溺水”的发生……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3
如何规避“二次溺水”?
武昌曾发生一起事件:
6岁男孩龙龙与父亲在游泳池游了一个多小时。
晚饭时,父母发现龙龙精神萎靡并不停地咳嗽,体温也开始升高,急忙送医院,诊断为急性肺水肿。
没有溺水,为什么孩子还会出问题呢?
这是因为儿童身体更加脆弱,在游泳的过程中发生短暂的溺水,肺部吸入了少量的水。
虽然之后的表现和平时差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肺部水肿,导致呼吸越来越弱,最终窒息。
这就是可怕的“二次溺水”。
它的症状更难以发觉、也更隐蔽,一般会有以下表现: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既然二次溺水这么难发现,那要怎么避免它的发生呢?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最后,科大大要强调一下,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吓唬大家,而是希望所有家长都能提高警惕,做好看护。
我们宁愿胆战心惊,也不要痛彻心扉。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文/来源:养耳音乐网论坛 yangersao.com)
喜欢这篇文章  
看完留个言、点个赞、转发哦! 关注我,每天教你涨气质!
End

点赞支持 歌曲链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