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7阅读
  • 0回复

[母婴参考]孩子犯错,父母要赶在这一年龄及时纠正,迟了可就追悔莫及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2693
铜币
109594
威望
109437
贡献值
0
银元
-519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4

  
文 | 幸孕姐(高级母婴护理师,拥有本文版权,欢迎分享)
近几年,网络上有关问题孩子的报道越来越多,社会大众的舆论更是愈发激烈,无助的父母,面临自己亲自抚养到大的孩子,突然间变得冷漠、暴戾时,会感到手足无措,父母发现爱子失控时,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教育专家们通过多维度考量,发现那些问题孩子多半早就有预兆。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
12岁是孩子人生的分水岭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她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的深层原因多为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大都源自12岁之前,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也就是说,12岁是孩子人生的一道分水岭,12岁以前他们所接触到的家庭教育,将会直接决定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
重要的12岁  
从生理发育上看:
12岁正是孩子从幼儿时期过渡到成人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孩子的机体在发育、代谢、内分泌功能等方面均会发生转变,尤以生殖系统的发育与功能的日趋成熟更为引人注目。



孩子的生理进入了迈向成熟的“高速公路”上,受内分泌水平、荷尔蒙激素的操控,往往会更加容易冲动、叛逆、情绪也难以稳定下来。
从心理发育上看:
12岁的孩子正站在长大的边界线上,其语言理解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已经接近成人,但思维以及情感的模式却依旧掺杂着孩子的单纯无知,所以他们在正式成为青少年之前,需要几年的时间来调整自己、摆正定位。
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往往陷入一种矛盾的情绪中——对即将进入的成年世界感到好奇,可又对成年世界的复杂似懂非懂。



加之,12岁正是孩子对父母依恋现象存在的最后一年,父母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玫瑾教授直言,如果孩子在12岁之前,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撒谎、逃课、离家出走、极端暴力等,说明他们的心理已经出现了问题,多半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够得当,没有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
等到12岁之后,孩子各方面基本定性,对父母也不再存有依恋心理,此时想管就已经“为时过晚”了。
父母应该如何做?  
1、懂得放手、慢慢退出孩子的生活



有人说,父母与孩子的相遇注定是指向别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一点“留白”,作为父母,就应该懂得放手,慢慢退出他们的生活,这样其实更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育。
2岁:父母退出餐桌。把吃饭的权利交到孩子自己手上,这样有助于培养其自信心以及自理能力。
5岁:父母退出卧室。此时孩子已经慢慢显现出渴望自己私人空间的想法,父母要开始跟孩子分房睡,不仅能够培养其自主能力,还能预防性早熟。
7岁:父母退出私人空间。这一年龄,孩子对私人空间的要求更加强烈,心理学家认为,私人空间能够让人放松,调节孩子自己的情绪。而缺少私人空间的人,往往心理素质会比较差,抗压能力弱,更容易暴躁、崩溃。



12岁:父母退出厨房。
2、明确“情感抚养”的本质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就是情感抚养。然而很多父母对此有些误解,往往呈现出两个极端:
一类是“情感饥饿抚养”。既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所以对孩子的行为有些“过于冷漠”,例如不愿主动跟孩子表达爱、无视孩子的需求、狠心让孩子战胜恐惧、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等。



一类是“情感饱和抚养”。父母对孩子的爱过于泛滥,有求必应。
殊不知,前者会让孩子变得冷漠、缺爱,后者则会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抗压能力弱,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情感抚养其实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爱”、“有规矩的爱”。
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其他问题则留有“缓和”余地,既要让孩子认错,又要在事后及时给他们一点精神抚慰,让他们明白,自己依旧是被爸爸妈妈爱着的。(lyj)      
      
      


(文/来源:养耳音乐网论坛 yangersao.com)
喜欢这篇文章  
看完留个言、点个赞、转发哦! 关注我,每天教你涨气质!
End

点赞支持 歌曲链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