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1阅读
  • 0回复

[民间艺术]西安高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68
铜币
204
威望
186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1-27
— 本帖被 admin 从 民俗文化 移动到本区(2022-02-27) —
}o,z!_^PLQ  
传统戏剧类 ~; OYtz  
-g/hAxb5  
西安高腔形成于浙江衢州,因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它是在流传于衢州一带的南戏弋阳腔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地方戏。最迟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以衢州为中心,流传于浙江温州、金华、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 4^' 3&vu  
s;YKeE! 8  
西安高腔形成后,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到清道光年时达到鼎盛,有西安高腔戏班20多个。之后,因战乱不断,至民国初年戏班仅剩3个,1940年日寇入侵衢州,戏班全部偃旗息鼓,西安高腔流散于民间。解放后,地方政府对西安高腔进行了抢救,保存了西安高腔的大量资料,上演了部分西安高腔的剧目,其中《槐荫分别》于1954年9月在华东第一届戏曲会演中获得演员一等奖(见第63页)。近几年,在衢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有多部西安高腔传统剧目被重新排演,西安高腔重新走上了舞台,受到国内众多戏曲专家的赞扬,2005年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浙政发〔2005〕6号)。 'QH1=$Su  
x/MZ(A%D  
西安高腔是南戏的活化石。西安高腔起于民间,行于民间。清道光后,与昆腔、乱弹合班演出,才受昆山腔和乱弹腔影响加入管弦,伴以昆笛,附以板胡、提胡,有了简单过门,音乐仍保留“其击以鼓,其调喧”的特征。西安高腔400多年的发展是相对独立的,受其他剧种影响不大,变化不多。现存的西安高腔,在唱腔上“大吼大叫”,在表演上“大蹦大跳”,在舞美上“大红大绿”,在乐器上“大鼓大号”,乡土气息浓厚,在剧目、唱词、行头、门份、唱法、演出程序等各方面都具有浓郁的古南戏特征,基本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南戏风貌,对南戏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7Mtt.d6  


点赞支持 歌曲链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