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1阅读
  • 0回复

[家长来了]79个写给孩子们的卫生保健知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2693
铜币
109594
威望
109437
贡献值
0
银元
-519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7-04

  





细菌——听起来很可怕,让人敬而远之,但是从科学角度,细菌某些时刻还是人类的“好朋友”呢,过度消毒、过度远离细菌对孩子来说不仅不是保护,甚至容易得病,今天小编为您推荐的这79个卫生保健知识,说不定会颠覆您的保健理念。
很多人认为孕妇或孩子用的东西都必须消毒:
2014年,《细胞》杂志介绍了这个在老鼠身上做的实验:给幼鼠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影响会长期持续,甚至终身。这再一次警示我们,给孩子使用抗生素,要慎之又慎。
知识62
危急情况使用抗生素后,要提前考虑怎样恢复有益微生物
孩子可能因为严重的细菌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这时候一定要多提前考虑如何帮助孩子恢复微生物生态。
在医生指导下摄入益生菌,多吃高膳食纤维食物,补充益生元,可能都是值得尝试的。另外,更严重的肠道微生物受损,也有医生在用“粪菌移植”帮助恢复微生态。
知识63
别让坏细菌毁了孩子的牙
宝宝健康,拥有一口整齐漂亮的牙齿必不可少。然而,根据我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5岁儿童龋齿(蛀牙)的发病率竟然超过50%,也就是一半以上儿童的牙齿都遭到了口腔坏细菌的暗中破坏!
知识64
坏细菌是蛀牙的元凶
2015年,中国科学家在《细胞》杂志子刊发表重磅研究成果:蛀牙儿童的牙菌斑的成熟发育进程,受到了产酸或耐酸优势细菌的干扰,降低了牙菌斑菌群整体的多样性,从而导致了“虫牙”的诞生。
知识65
监控坏细菌,提前预警孩子会不会蛀牙
既然是中国科学家的顶级研究成果,热心肠先生多放编译自这篇重磅论文的一张图,多介绍一个知识:未来,我们或许可以随时对孩子的细菌进行监测,从细菌组成就可以看出坏细菌会不会让孩子发展出蛀牙。
知识66
糖,是元凶的最重要元凶
少吃一点糖,少吃一点糖,少吃一点糖,重要的事说三遍!
2015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研究团队,建立了糖摄入与坏细菌的相互关联,发现蛀牙的潜在致病菌与孩子多吃糖就是关系密切。因此,想给宝宝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齿,首先从保持宝宝口腔里的细菌健康吧!
少吃糖,多清水漱口!
知识67
早点开始刷牙,使用牙线。保证口腔微生物健康
我们应该在什么时间开始给孩子刷牙呢?答案是孩子的小乳牙刚冒出来就可以开始;
为保证牙齿健康,能使用牙线么?答案是能!
知识68
严重肠道感染会伤害微生物。并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严重肠道感染,如假结核耶尔森(氏)菌感染,会让肠道的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并让肠道微生物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负面影响持续的时间很漫长。
我们很不容易建立起了强大的微生物屏障,但一次严重的感染就可能毁灭它们,而要恢复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不是补充一株益生菌,吃一点益生元那么简单,涉及到很复杂的生态系统重建。
要阻止严重感染,核心是两点:①要避免直接接触传染性极强的病原体;②日常一定塑造好多样化的健康微生物,微生物是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核心屏障。
知识69
从鼻咽细菌组成,可以看出孩子被病毒感染的风险
2015年,科学家通过分析孩子鼻咽微生物的组成,发现婴儿的鼻咽微生物的组成不太复杂,由6个属组成,但具体由哪些种类构成它们,决定了孩子是否容易被感染以及感染的严重性。
所以,未来我们或许可以通过监测微生物,预告孩子被病毒感染、得呼吸道疾病、后期形成慢性过敏的可能性。
知识70
要杜绝孩子吃到腐烂腐败的食物
这个无须多解释,一定要避免腐烂或腐败的食物中的有害微生物威胁到孩子。
食物不宜放置过长时间,就是放在冰箱里保存的也不一定靠谱。我们创造微生物多样化的家庭环境可以大大咧咧一点,但避免孩子因为吃了腐败食物而被严重感染这件事一定需要认真和细心。
知识71
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间做好必要的应对
手足口病、流感或其他传染病流行期间,家庭、学校或社区都要相应提高应对级别。家庭里平时不用的抑菌香皂等可以在孩子从学校回到家时使用,同时,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也应该有科学有效的应对和隔离措施。
知识72
家里有人得感染性疾病,孩子要做好隔离保护




孩子的免疫系统需要得到训练,所以感染、发烧等在成长过程是必要的。
但如果家庭中有较为严重感染的大人或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做好一定的隔离保护,也是必须的。这些措施包括避免近距离接触,避免交叉使用餐具,短期内使用抑菌产品等。
知识73
伤口要及时消毒处理




正常情况下,孩子生活环境中的微生物,不会造成孩子感染。但如果受外力所伤,出现了伤口,那么空气等环境中、孩子皮肤上的一些坏微生物会乘虚而入。
所以,如果孩子出现破损伤口,尽快进行消毒,必要时进行包扎处理。
但需要特别提示:有些破损伤口,消毒后,是需要敞开的,不宜包扎,否则容易导致细菌在封闭环境中过度生长,从而加重伤口感染。这种情况,到医院找医生处理是必要的!
知识74
严重雾霾,要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孩子
上面我们提到空气净化器,热心肠先生并不推荐家庭里一天到晚都开着它。但如果是在污染物爆表的严重污染期间,我建议家长们要让孩子尽可能不出门,并开启空气净化器。严重雾霾,能伤害孩子的并不是微生物,而是高浓度的化学物质。
知识75
避免工业和汽车尾气等伤害孩子




美国有科学家就发现,住在经常有大卡车经过的公路旁边的儿童,有过敏或哮喘疾病的比例很高。肮脏的尾气、有毒的废气,是伤害孩子的元凶,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孩子的共生微生物足够强大,也发挥不了作用。
知识76
落后地区的微生物和寄生虫,依然是威胁
传统卫生假说说在发达社会或城市里,不要太卫生,但在很多落后地区,卫生状况堪忧,人们依然要担心饮用水安全,寄生虫感染严重危害着孩子们的健康。
而我们提卫生假说,也不是说要机械地回归乡村生活方式更不是要美化脏乱差的环境。
所以,既然我们已经发现微生物是卫生的主角,那可以提出一个能平衡“极其不卫生”和“太卫生”的环境中,应该怎样让孩子得到微生物生态平衡的新假说甚至理论出来么?
知识77
卫生假说本身确实还有很多挑战
最近,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过敏和哮喘等疾病有下降趋势;而在拉丁美洲的一些落后地区,卫生条件没有改善,相关疾病却也在上升。这可能不能单纯用卫生假说来解释。
传统的卫生假说太关注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和卫生之间的联系,而当我们陆续揭开共生微生物的秘密,发现卫生、微生物与大部分器官和相关疾病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知识78
微生物生态平衡,或许是最好的灵丹妙药
不管是卫生假说,还是各种新发现,可能最终到底要回归到生态系统这个层面。或许我们不必过于凸显某些微生物的好与坏,我们最需要理解的是生态系统平衡。
我们对微生物和微生态越了解,越会知道对人的疾病和健康最好的灵丹妙药很可能就是微生物生态平衡。
知识79
和谐微生态假说?




在中国,平衡也可以说是“和谐”。
热心肠先生冥冥之中觉得“和谐微生态假说”或许能把我上面介绍的所有知识都给归纳总结了,所以就做了上面这个图出来,作为这篇超长科普文章的压轴知识。具体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看上图,就不展开说了。

希望通过今天这79个知识的分享,让更多人懂得如何与微生物和谐相处,创造出更好的微生态环境。

来源 | 热心肠先生 转载自 | 长颈鹿妈妈、中国教育报      
      
      


(文/来源:养耳音乐网论坛 yangersao.com)
喜欢这篇文章  
看完留个言、点个赞、转发哦! 关注我,每天教你涨气质!
End

点赞支持 歌曲链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