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阅读
  • 0回复

[正太萌娃成长记]让孩子一事无成的魔鬼:习得性无助,如何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2693
铜币
109594
威望
109437
贡献值
0
银元
-519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1-04

  




说到习得性无助,很多家长对于这个名词都比较陌生,但是习得性无助的实际表现却在孩子的生活中频频出现。
晚上同事在辅导女儿彤彤写作业时,彤彤刚刚把题目读完,没有做过多思考就对妈妈说:“这道题我不会。”同事对于孩子的这一表现特别生气,其实他们家的孩子并非只在学习上会经常说我不会。
作为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了,面对系鞋带这个事情,她也理直气壮地说她不会。
彤彤的妈妈和我们说:“其实我们家的孩子并非不会系鞋带,只不过之前每次孩子系得鞋带都很丑,他的爸爸便在一旁嘲笑他,从此之后孩子便说自己不会系鞋带了。”
其实很多孩子,在面对一些事情时都是有能力解决的,但是由于平日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使得孩子不敢去进行尝试,这就是孩子在生活当中的习得性无助表现。




一、让孩子一事无成的魔鬼: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这一名词来自于马丁·塞利格曼和梅尔合作的电击狗的实验:

  他们将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施加电击的痛苦。经过来回重复这一步骤,而后让蜂音器发出响声,再给狗施加电击之前,将笼子打开,但是此时在笼子中的狗还没有遭受电击,就开始在地上不断地呻吟,它原本可以逃出笼子躲避这个痛苦,但是却选择放弃逃避,在原地等待,这种行为就是习得性无助。





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如果家长不停地用负面的词汇去讽刺家中孩子的蠢笨,那么孩子在一次一次的打击中就会集中更多的挫败感。
有些孩子原本是在写作业,但是他们看到父母站在他们旁边就不敢下笔了,他们担心自己在家长面前出错,再次被父母责骂,所以他们便选择对家长说:“我不会。”
习得性无助,不但会让孩子逐渐失去信心,更让那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无法克服困难,更别说掌握基本的技能了。
二、习得性无助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1、让孩子放弃努力
心理学家指出,习得性无助在学习当中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因为如果这些孩子在学习当中,经常受到家长的批评,还会遭受老师的指责,即使他们最初有信心,但是随着多方面的打击,使得孩子自己也认为,他们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
因此,这些孩子在学习上的努力便逐渐减少,而这又使得孩子的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如此恶性循环会不断地降低孩子的成就动机。
2.无助感泛化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当人们的某种反应和刺激形成联系时,那么人们会对类似的刺激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而这一反应就是泛化的结果。
有些孩子在学习中比较偏科,他们对于文学类比较敏感,但是对于理科却常常感到头疼。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常常在理科这一课题中受挫,这种受挫的无助感,会使得他们对于其他原本擅长的科目也逐渐吃力,最终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一些孩子会对所有科目失去动力。
习得性无助不但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影响,对他们的生活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却不知自己的行为,在逐渐地引导孩子走向习得性无助。




三、“贴标签”和“不合理归因”助长了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1、给孩子贴标签
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最忌讳的就是给孩子贴一些无用的标签。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总是做错题目,便在孩子的耳边不停地说:“你这个孩子太笨了。”
试想一下,如果自己在努力的过程中,总是被别人批评是笨,那么很多孩子便会逐渐认为自己是真的笨。
这就使得一些孩子面对复杂的题目时,首先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他们暗示自己十分蠢笨,所以一定不会做这道题,一些小朋友便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了。




2、不合理的归因让孩子更加无助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潜能是需要激发的,但是激发孩子潜能是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否正确归因便是影响孩子顺利激发潜能的重要因素。
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虽然不会打骂孩子说他们笨,但是当孩子出现成绩下降时,他们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总是将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归咎于运气。
而经历过多次考试的人都清楚,在考试中失利,如果不是因为缺少练习,那么就是因为孩子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家长经常将这些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会使孩子无法发现自己的弱点,这便使得一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变得自卑,心存侥幸心理。
缺乏积极性的他们,更不愿意对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使得孩子在学习上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造成了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想要帮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不但需要孩子自己去克服无助感,更多的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四、家长如何避免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
1、表扬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卡尔·威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就极力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父母一定要亲自教育孩子,并且不断的鼓励孩子,更能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
家长对孩子讲过多的抱怨,常常将孩子说的一事无成,往往会掩盖住孩子的潜能。但是父母在夸奖孩子的时候,不但表达了父母对于孩子的信任,同时也能加深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充满自信的孩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所以家长在看到孩子的优点时,一定要表扬他们。
2、家长需要调节自己的情绪
有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要发火的脾气,这时他们便会用一些负面的词汇去打击孩子。所以说,想要让家长能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就需要家长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家长一旦想要去批评孩子时,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暗示,“孩子现在年纪小,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能过度打击他,而是需要引导他。”在多次的暗示下,家长便能够养成习惯,在发火前压制住自己暴躁的情绪。




3、避免过度的挫折教育
有的时候,家长希望孩子在未来不受苦,便选择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打击教育,希望孩子能在他们的身边逐渐克服这些困难。
但是有时过高的标准,常常会让孩子濒临崩溃,最终选择放弃,家长在这时会认为孩子过于娇气,便对孩子大肆批评。
但是这会让孩子逐渐失去信心,所以面对挫折教育,家长需要适度,不要给孩子定过高的标准。同时,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家长也不应该置之不理,而是应在一旁及时观察孩子的动向,在孩子有需求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找出真正的解决方案。
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并非是通过打击教育。相反,过多的打击甚至会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与其让孩子在这种无助感中长大,不如试着赞美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



      
      
      


(文/来源:养耳音乐网论坛 yangersao.com)
喜欢这篇文章  
看完留个言、点个赞、转发哦! 关注我,每天教你涨气质!
End

点赞支持 歌曲链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