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9阅读
  • 0回复

[格朗母婴专栏]《流浪地球》原来有这样的教育意义,亲子的误会要如何化解?引人深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2693
铜币
109594
威望
109437
贡献值
0
银元
-519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8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其实也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科幻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产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有时父母会忽视孩子内心的想法,与孩子有误会又不及时沟通,只会让孩子与家长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孩子思维是单纯的,让孩子明白并理解父母这样做的原因,远比只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要重要。




1
小破球引发家长深思:陪伴,真的很重要
流浪地球这部影片,目前可以说是火爆了全球。人们给与了这部影片很多赞美——“中国科幻片进入太空探索时代”,“探索科幻片拍摄的一大进步”等等,但是,有一个称呼却深得广大父母的赞同:“这是一部极具亲子教育意义的影片,让每个家长都值得思考。”



影片最开始的一幕是温馨的。刘培强和小刘启通过望远镜观察星空,尽管那时人类已开始着手带着自己的星球去流浪,尽管刘培强已经作出了放弃妻子、飞向太空,为儿子争取生存机会的决定。
但是对少不经事的小刘启而言,这个时候自己身边仍有爸爸和姥爷的陪伴,爸爸在不久之后也不过是去执行任务而已,如果想他了,只要数一二三,抬头就能看到他。
然而,时间推移到17年后,这一幕温馨被完全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刘启的全家福上甚至挖去了爸爸的脸。在爸爸即将退役归来的时刻,他甚至不惜带着妹妹离家出走。紧接着,是通话时的怒吼、憎恨,让人不禁想问,这17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原来是刘启把妈妈的死归咎于爸爸,再加上自己17年来也从未能抬头看到星星,看到爸爸,他认为爸爸骗了自己,抛弃了自己。所以一直对爸爸怀恨在心。
这让不少家长感叹道,孩子的成长,不能缺少父母的陪伴。
在刘培强牺牲前,刘启作为他的孩子从未给过他一个好脸色,甚至一句好话。他用着属于他年轻人的暴脾气与叛逆向自己缺失的陪伴大方宣战,对着冰冷的现实世界拳打脚踢。



刘培强消失在宇宙之光的那一刻,他落泪了。如果这样才能原谅之前缺失的陪伴,这个代价是否太大了些?并且影片的最后,刘培强选择用自己的死亡来拯救地球,儿子才真正明白他,彻底消除误解。
这样的生离死别,在现实中并不多见,但父母和孩子因为缺少陪伴,进而产生误解却十分常有。这种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办才好?



2
误会,源自过于沉重的期待
父母常说,孩子大了,不好带了,总是不听话,说一句非得顶一句。
而对于孩子来说,在父母的斥责声中,他们感受到的绝非父母的关心,而是感到父母从未尊重自己。
于是,这种冲突就发展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争吵——
“你到底有没有听到我讲话?还顶嘴?!”
“我才没顶嘴,是你根本就不尊重我!”
自古以来,亲子冲突就是家庭三大难题之一。很多时候,亲子之间难以有合理的界限,因为孩子犯错很正常,但是犯错的后果所造成的损失,很多时候却要由父母承担。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否能支持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还是一味的希望减少自己的麻烦?这个分歧之下,又有更多的父母明明是为了希望减少自己的麻烦,却又要用上:“我是为了你好”的借口,就成了酝酿误会的大温床。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亲子关系中最容易产生误会的地方就在于背负了太多的「想象的期待」”。
很多父母在孩子尚未长大之前,就有了心目中理想孩子的形象并期待着这个形象能被实现。而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大多时候是无法与父母的期待完全重合。而当期待落空时候后,家长心中的不满与挫折的情绪便会积累。
同样,生活经验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孩子也无法用自己的视角去理解父母心中的期待,他们不能理解父母为何失落,为何非要自己达成这件事。这种落差造成双方的冲突及误会。



父母想要管教孩子,期待他能够聆听教诲;但孩子很容易将这样的管教,看做苛责或是误解 。当孩子感觉被误会,就会想替自己说话。 若父母又把他的解释当做辩解或顶嘴的时候,沟通就会变成无效,原本能互相瞭解的美好结果,也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荡然无存。
3
相互理解与以身作则,是化解误会最大的良方
因期待所产生的误会, 到底要如何才能解开?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样的沟通习惯,往往是在双方都不自觉的情形下产生的。如果要做一个比喻,这种沟通惯性就像一个很小的洞,双方都藉由那个小洞去看事情,只能看见自己在意的东西。如果没有人愿意去放宽自己的视角,就永远无法打破这个 因自我而形成的洞。
有这么一档,以协调亲子矛盾为目的的韩国的综艺节目。亲子双方任意一方都可以报名,电视台以架设隐藏摄影机的方式,拍摄双方冲突的过程。



有一个单亲妈妈开了一家小超市,每天都要很早起来工作。但她的女儿却总是睡到日上三竿,更因此错过很多学习的机会。无论妈妈怎么管教,女儿都我行我素,双方的关系因此十分紧张。明明是相依为命的母女,却常常产生口角。
如果从妈妈的角度来看,会觉得女儿怎么这么懒散呢 ?但摄影机后来拍摄下来的画面,却告诉所有观众一个很不一样的答案。
原来,女儿看见母亲每天从早忙到晚 ,都不曾好好休息 ,受不了母亲如此对待自己的身体,才故意选择与她相反的作息。她还用手机拍下了美丽的夕阳和天空,问母亲说:”你有多久没有停下脚步,抬头看过这样的景色了?”



不仅如此,女儿也通过摄影机,看见了母亲是多么忙碌,多么辛苦地维持这个家。
这些记录下的画面,让母亲想起,其实女儿起来时,也会帮母亲做一些打扫工作 ,但因为她的晚起,让母亲每次跟她说话时都是责备,久而久之,女儿也不愿意和母亲好好说话了 。
由此可见,很多误会的解套 ,是亲子某方能将原本的期待放下,然后用没有偏见的视角看见对方。



其实,真正对孩子有影响力的,是父母们的日常言行。不管是管教较严的家庭,还是想保持信任而专注于聆听的家庭,所影响的都是孩子与自己的关系、孩子与他人的关系、孩子对自己的信心。而父母最在意的也是孩子的行为,他是否有意愿去努力、是否能够保护自己?
与其因过多的期待产生不必要的冲突,不如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当孩子不抗拒父母的时候,这些正向行为的身教,就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



4
不能坦然认错,是亲子间的最大障碍
如果亲子之间经常发生误会,孩子会因为不被了解,在心理上逐渐和家人疏离,心有话也不敢和父母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得孩子不再把父母作为认同的对象,那么,父母对他的教育影响力也就相对地减低了。
因此,在对孩子产生误会的时候,还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坦然认错。
比如,一位母亲因为自己心爱的茶杯被打破的时候,不分青红皂白认为是孩子打坏的。然而,孩子的姥姥却告诉她,是茶杯没放好自己掉下来的。



孩子这时候已经因为委屈而不想和母亲说话,这位妈妈因此坦然地对孩子说︰「对不起,我错怪了你,你心裹一定很不舒服。可是,那个茶杯正好是妈妈最心爱的,看它被打破了,我心里很难过,我想我是太着急了。来,我们先把地上的碎玻璃扫干净,你再慢慢地把刚才经过的情形告诉我﹗”
用这样坦诚的态度和孩子说话,孩子不但会了解妈妈当时的心情,同时也感觉到妈妈的可亲,刚才受冤枉的委屈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但是,有的父母毕竟是从传统的价值标准里长大的,在接受这种处理方式之前,还有两重心理障碍需要克服。一是觉得这样跟孩子说话好像很没面子。



其实,有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种向孩子坦诚认错的做法,不正是用实际的行动让孩子明白「与人相处发生误会时,如果错在我们,不必吝于道歉」以及「要以怎样的态度表达我们内心的诚挚」吗?
这么一考虑,是把握住这个教育机会重要呢?还是保住面子重要?
另一重心理障碍是︰有的父母会担心,这样向孩子道歉,岂不是向他们低头,失了长辈的尊严?孩子会不会因此而不再尊重我们?



事实上,父母大可不必有这一层顾虑。一旦父母或老师开始会向孩子表达歉意之后,非但不会影响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更因为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关心、被了解的,亲子或师生间的关系就更紧密了。
5
在于孩子产生误会这件事上,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防范 。
尽管家长在错怪孩子之后,仍然可以用合宜的处理方式化解掉对孩子不必要的伤害,但是总不如不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佳。到底要怎样避免这类的事情发生呢?
1.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父母最好不要在心理上对孩子有某种认定。很多家长经常会犯这样的毛病,比如说,圆圆不知为了什麽事情哭了起来,站在她身边的正好是平日攻击性很强的小文,家长很可能会先入为主地认定︰八成是小文打了圆圆。
虽然,小文打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是,也有可能是圆圆在关门的时候自己把手夹痛了,或是还有其他原因,家长不妨先问问圆圆,不要擅自推断且迳行责罚,才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误失。



2.不要被自己的情绪牵著走
还有一种心态也很容易导致处理上的偏差。家长常常因为忙、生活步调紧张、身心疲惫,因而比较不容易腾出轻松的心情来看待孩子,习惯以“你又给我惹了什麽麻烦”的心态来看事情,自然很容易处理不当。因此,让自己的生活脚步舒缓些,用比较轻松的态度来处理事情,也会很有帮助。



3.着重问题解决和经验学习
成年人对事情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这是谁的错?是谁?」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施加的压力太大,孩子很自然会想推脱掉责任︰「不是我﹗不是我」
假如家长能够转换一个态度,先听孩子说,了解是怎麽一回事,然后再以「怎么解决眼前的问题」和「以后要如何处理这类问题」两方面为题,温和地和孩子讨论。比如说,两个孩子在一阵打闹中打破了妈妈心爱的茶杯,与其厉声地斥问︰「是谁打破了杯子?」不如说︰「杯子打碎了,好可惜﹗现在要怎麽处理地上的碎片呢?」
让孩子学着料理善后,然后再问清楚,刚才是怎么回事,以后要怎么样才不会再打破杯子。引导孩子自己想,自己处理。如此不但不会发生错怪孩子的事,更可以让孩子学到如何处理事情,如何自己负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不爱好好和大人说话也绝非因为一两件事。家长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冷静反思自己:是不是常常因为主观,误会了孩子?还是常常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好好听孩子的话,导致他们再也不爱说了?
愿每对父母,都能与孩子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相通。




本文已授权转载,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来源:养耳音乐网论坛 yangersao.com)
喜欢这篇文章  
看完留个言、点个赞、转发哦! 关注我,每天教你涨气质!
End

点赞支持 歌曲链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