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6阅读
  • 0回复

[丁香妈妈]孩子的好奇心是一笔财富,妈妈们要如何看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2693
铜币
109594
威望
109437
贡献值
0
银元
-519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6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惊喜。某天,忽然发现孩子会走路了,爸爸妈妈开心得连孩子上大学的样子都想好了……



图片来源:丁香妈妈设计团队
有开心也有担忧,宝宝活动力强了,摸到脏东西怎么办?跑来跑去,横冲直撞不安全怎么办?
如何看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自由又安全地探索这个世界?先来了解下,不同阶段的小孩子都有哪些好奇心宝宝的表现。




一边成长
一边好奇地探索
旺盛的好奇心可以培养宝宝的一些优秀品质。每个阶段的小宝贝都在用对应的行动能力,可爱地探索这个世界。一些典型的好奇探索行为有:
1~3 月龄,看爸爸妈妈的脸、吮吸手指
这个时候宝宝的重点更多还是在妈妈身上。满月之后的宝宝开始出现了一些探索的苗头,喜欢看爸爸妈妈的脸,吮吸手指。





图片来源:丁香妈妈设计团队
4~8 月龄,开始抓物,随后放到嘴里
4 个月以后,宝宝看得更清楚,双手可以抓物品了,大冒险就开始了。
这个阶段的宝宝喜欢抓起物品、摇晃、啃咬,这些「捣蛋」行为,其实是宝宝在感受不同事物以及自己的把控力。





图片来源:丁香妈妈设计团队
8~12 月龄,到处爬行,推开物品
这个月龄的宝宝运动能力更强,会把障碍物推倒,并主动爬向感兴趣的地方,并学着根据意愿控制物体,比如:尝试推纸箱。
12~18 月龄,打开所有的盒子,拆开、摔打物品
12 月龄之后,孩子会有更多的探索行为,去了解事物的性质,比如孩子会摔打玩具,踢倒玩具,去听不同行为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图片来源:丁香妈妈设计团队
成长过程里的小捣蛋鬼,没少让妈妈心累。但是孩子这些探索行为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1. 刺激大脑发育
生命初期,孩子自发的探索世界可以促进自己认知发展,刺激大脑发育。好奇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感受世界,帮助大脑不断构筑对规则的认知。
2. 帮助运动协调发展
好奇心带来的探索行为,涉及到大肌肉群和精细运动群,包括本体感觉、平衡能力、肌肉控制等方方面面。这样的活动对掌控身体是非常好的锻炼。
除了在幼儿时期帮助宝宝更好地成长之外,好奇心对儿童乃至青少年都有益处。
2011 年英国一项包括 5 万名学生的综合统计研究表明,好奇心得到呵护的孩子会有更好的学业表现,这种益处至少持续到 14 周岁[1]。
别吓跑了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重要,又很容易被扼杀,需要家长专门呵护。如果不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可能一不小心就吓跑了宝宝的好奇萌芽。
典型的吓孩子的行为:「不要碰!有大灰狼!有妖怪!」
孩子的探索行为可能会让家里变得乱糟糟的,在成年人看来可能是刻意的「使坏」。有的家长为了减少工作量,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恐吓」孩子。
但是由于孩子分不清想象和现实,一句「有妖怪」会造成孩子很久的困扰和恐惧。责骂和体罚孩子更会吓跑好奇心。



图片来源:丁香妈妈设计团队
常吓孩子,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让孩子充满恐惧,随后畏缩不前,失去安全感。当孩子感觉到恐慌和焦虑的时候就会放弃探索行为,对外界的好奇心会骤减。
过度保护也是一种束缚
很多妈妈容易给予孩子过多的看护,典型的行为:「呀,这里脏,不要碰。」
然后,把所有宝宝要玩的东西收起来。
因为,宝宝可能想要玩的东西和大人想象的玩具不一样:孩子可能会一直撕咬包装,到处吐口水;吃饭的时候不老实,会把饭盆摔到地上,用脚踩饭粒,踩得到处都是;到处乱爬,还愿意去摸摸电门,玩弄开关。这种画风的宝宝会让妈妈崩溃。为了减少这样恐怖的事情发生,家长可能会把宝宝放到空空的围栏里求清净。



图片来源:丁香妈妈设计团队
过度保护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孩子年龄小,无法判断危险,的确需要家长帮助分辨玩耍的对象,避免意外的发生。
但如果过度的保护,过于严苛地限制孩子接触的事物,可能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探索的欲望。当孩子多次尝试想玩耍某一件事物而得不到时,孩子下次可能不会主动地去探索了。
如何引导孩子保持好奇心?
引导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一门学问,建议妈妈们可以这么做:
1. 构建「刺激-反应-反馈」的闭环,培养宝宝探索的安全感
宝宝的探索欲离不开家长的爱与支持。
家长可以尝试用不同质地的物体给宝宝营造刺激,创造一些互动。与此同时,需要观察辨识宝宝的反应,给予及时的反馈。这就构成了某种「刺激-反应-反馈」的闭环,对宝宝安全感的建立很有帮助。
比如常跟孩子玩儿的挠痒痒游戏,可以不单纯借助手指,采用不同物质,像羽毛、不同布料等等,给予孩子不同的刺激来源。其次,需要观察孩子的反应,一直挠下去让孩子笑到喘不过气这类行为并不可取,需要适度。陪孩子一起笑或是把孩子抱在怀里等都可能是更好的反馈方式。
家长积极正确地回应,可以更好地构筑探索世界的安全感,有助促进宝宝好奇心的成长。
2. 让孩子掌控节奏,了解孩子的兴趣点
不同孩子的兴奋点不一样,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好奇心。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喜欢瓶盖,那么可以让孩子多接触瓶盖,给孩子准备不同颜色的瓶盖。把家里的瓶盖都收集起来给孩子,问孩子关于瓶盖的问题,让孩子想怎么用瓶盖玩耍(当然,要避免过小的或者金属类的瓶盖,避免宝宝吞咽或者划伤)。
3. 允许孩子弄得一团糟
不要因为探索过程导致的乱糟糟而生气,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把脏乱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比如想让孩子尝试画画,那么就不要穿崭新的衣物,穿围裙或者好洗的旧衣物就是不错的主意。
提前预判脏乱的程度,也可以避免家长情绪失控。切记,对着孩子爆吼是一定要避免的。
4. 营造安全的探索环境
孩子对危险的预判不足,所以一定要做好安全的措施,让宝宝可以自由自在的探索:

有害物质比如:电池、洁厕剂、洗洁精,要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  
电插座要有安全保护避免孩子触电;  
保护尖锐家具边缘,防止孩子撞到;
高的柜子要固定在墙上;
阳台和窗户要做封闭,避免摔伤;
不要给幼儿细小物品,避免误服。

另外,孩子喜欢在地板上、地毯上玩儿,要做好家里的卫生工作,减少灰尘、病菌对孩子身体的危害。营造健康、安全又自由的探索环境,让宝宝可以自主探索。
-广告-
珍惜孩子每一次探索性的触碰,给他自由,也给他安全保障,德国福维克可宝,妈妈们值得拥有。





图片来源:丁香妈妈设计团队
百年德国品牌福维克可宝
备受追捧的「清洁精灵」
德国福维克 130 多年历史,老牌德国家族式企业。德国人的严谨和精益求精,在福维克可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早在 1929 年,福维克成功开发了一款全新真空吸尘器,外观精简,功能强大,被命名为可宝,被许多家庭亲切地称为「清洁精灵」。
从此之后,福维克可宝就成为了很多妈妈们的得力助手。
1996 年,可宝这个「清洁精灵」终于来到中国,想要用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专业沉淀,为更多中国朋友带去清洁健康的品质居家体验。
专业级别清洁方案
给宝宝健康安全的探索环境
1. 地面清洁
一般地面清洁,交给吸拖一体套装即可。福维克可宝吸拖一体套装由主机 VK200 和吸头 SP600 组成。
VK200 主机,拥有超大吸力,不必担心角落里的碎屑、灰尘残留。SP600 吸头,更有边吸边拖的功能,有效节省清洁时间。



Gif 来源:实拍
运作 SP600 吸拖一体吸头时,吸头模拟人手打圈擦地动作,22.5 次/秒高速震动,清扫地面更高效。



Gif 来源:实拍
吸拖一体套装的拖布可一键拆卸,清洗后再次循环利用,安装便捷,超省心。



Gif 来源:实拍

看看家里脏脏的地板,你触手可及的干净就在下方,点击小卡片,获得福维克可宝吸尘器深度清洁示范体验一次,心动快行动!

点击小卡片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2. 床垫等布艺家具清洁

床垫沙发等软绵绵的地方,都是孩子喜欢嬉戏玩耍的地方。长久不清洁的床垫和沙发可以有多脏?可能会有很多灰尘、尘螨乃至尘螨排泄物等,容易成为潜在的健康威胁。

使用福维克可宝 VK200 + PB440 床褥护理套装,通过振动拍打床褥表面,使污垢松散,然后再吸除。还可以撒一些干洗粉在床垫上,再用 PB440 拍一拍,吸一吸,可以起到干洗床垫的效果,让床垫更干净,妈妈更安心。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Gif 来源:实拍

种草了床褥护理套装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小卡片,有机会获得可宝吸尘器深度清洁示范体验一次,名额有限,心动快行动!

点击小卡片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清扫全屋
手上不会沾到一点灰
福维克可宝这个清洁精灵不是浪得虚名。它体现的德国人的匠心设计,让试过的人都沉醉。
当我们清扫好一整间屋子,要准备倒垃圾的时候,打开福维克可宝的机身,妈妈们将会看到一个洁净无暇的滤尘袋。
滤尘袋材质独特,不必担心二次污染。一般一个滤尘袋可以连续使用几个月,环保又干净。防尘袋满了之后,机身会有提醒,将其丢弃即可。丢弃滤尘袋时手上不会沾上一点灰,清扫体验很优质、很体面,「都市丽人」都爱这种感觉。



Gif 来源:实拍
对于福维克专业清扫方案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到福维克天猫旗舰店了解更多详情。
写在最后,别嫌弃我们是插电的。有线插电可以获得持续的吸力,特别适用于大中户型家庭的清洁需求。
最后还是要强调下,现在福维克针对丁香用户推出了免费上门示范的福利,想不想测试下自己家到底干不干净?福维克优选的顾问团队会通过上门示范的形式,带上专业的清洁设备,帮助您更全面的了解您的家居环境清洁状况以及相关知识普及,名额有限,大家赶紧去报名预约吧。

点击小卡片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参考文献
1.Academic Performance[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 6(6):574-88.
本文经由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会员、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叶壮审核
策划/责编:佩琪
作者:李昕
插画/封面图来源:石开      
      
      


(文/来源:养耳音乐网论坛 yangersao.com)
喜欢这篇文章  
看完留个言、点个赞、转发哦! 关注我,每天教你涨气质!
End

点赞支持 歌曲链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