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0阅读
  • 0回复

[正太萌娃成长记]“从小偷针,长大偷金”,3岁孩子就偷东西,长大后就会学坏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2693
铜币
109594
威望
109437
贡献值
0
银元
-519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6

  
李玫瑾教授说:一个孩子出现问题,就往孩子小时候找原因,一定能找到。
俗语说“3岁看大”似乎也从经验上验证了这一说法。
前一段时间,老家邻居家快30的儿子因为偷电动车被关了几天,大家就都说“小时候手脚就不干净,长大了肯定就不是啥好人,老话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准没错”。




但是对于这一说法,很多人都保持怀疑态度:3岁之前的事情,早就不记得了,哪儿就能看到人一辈子的样子啊。
我们就从孩子小时候偷钱这件事情,来聊一聊孩子3岁到底能不能看到一辈子的样子。
先说,孩子在3岁的时候,为什么会偷钱?
相信很多父母也都知道孩子的“物权意识”是在2岁的时候就有了概念,这个阶段他们相信“什么都是我的”。
甚至有一首《幼儿所有法则》的打油诗来调侃孩子的逻辑:

  “如果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在我手里,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从你手里夺过来,那东西就是我的;


  那东西我刚拿过来,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的,不管怎样它永远不会看来是你的;


  如果我在堆砌什么,那所有积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来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玩的玩具放回原处,它自动变成我的;


  如果东西损坏了,那就是你的。”

你看,什么都是他们的,你放在桌子上的钱,自然也就是他的,能让他去换棒棒糖的他的钱。




所谓的偷钱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他所面临的情景:
情景一:没有人发现或父母没有教育
当孩子拿钱了,没有人发现,或者父母发现了,却觉得“拿的是别人家的”或“就拿了一两块”,从而不对孩子进行教育。
情景二:父母用极端的方式教育
通常孩子拿钱了,父母都会严厉的教育孩子,甚至打骂,甚至言语侮辱,告诉孩子这么做是错的,孩子体会到了“那别人东西”的后果,以后通常不会再犯。
情景三:父母表示理解并解释“为什么不能拿钱”
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物权敏感期”,接受孩子的“强盗逻辑”,并且对此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你的、我的、他的”,还有“自己人的、外人的”分化,并且引导孩子知道什么是分享,什么是抢和偷。




在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向下,有些东西会留在孩子身体里,有些东西则不会,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影响我们一生的那些东西。
马东曾经这样解释过“教育成果”:当你完成教育过程,把所学的全忘了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教育成果。
也就是说,抛开所有的处事方式和原则,自己最底层的“下意识”的东西,我们的行为处事或多或少,都受这个底层意识的影响。
而3岁之前,就是底层意识建立重要阶段。
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有非常强的可塑性。
他们无论接触到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是“第一次”,在这个阶段孩子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敏感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麻烦和困难,而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在孩子将来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同样倾向于当时的方式和心情。
还是从孩子偷钱事例说:
在情景一当中,孩子偷钱,而父母置之不理,会让孩子在“不劳而获”这件事情上没有克制。
在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孩子就直接动手拿,而且拿的理直气壮。就算在以后被教育了,但是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仍旧会生出“不劳而获”的思想。




在情景二当中,孩子被父母教育,然而却没有被父母理清楚什么是“界限”,在以后的成长中,遇到“别人的”东西时,会有愧疚感。
尽管可能是别人给的,在孩子心理也会有很强烈的负罪感。
情景三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物权敏感期”分得清楚“你的、我的、他的”。
在孩子将来,也能很好的分清楚,什么人的东西能够坦然接受,什么人的东西不能接受,什么人的东西接受之后要回礼。
你看,在生活中一个小小的教育方式的不同,就把孩子引导完全不同的成长方向上了。
而在3岁之前,孩子留下来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情感和人各方面的,孩子将来是自尊自信、开朗果断,还是自卑悲观;对人信任、有安全感,还是躲避猜疑、没有信任感,从孩子3岁的时候,就能看出孩子的行为上就能够看出来。
而孩子偷钱,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这只是非常小非常小的一个点而已。




但是,3岁看到大,孩子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吗?
其实不然。
对孩子来说,最怕的就是父母给他“下定义”、“贴标签”。
人的行为受幼年时期的人格、情感的影响,但是在3岁之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依旧非常重要。
比如说,在情景一当中,孩子在小时候喜欢“偷鸡摸狗”、“不劳而获”,然而在之后父母给孩子灌输“偷东西是错误”的思想,并且所接触的文化告诉他“当时偷东西是年龄特点,而不是自身人格问题”。
那么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会刻意的避免自己“重蹈覆辙”,会自己跟自己的欲望做抗争,从而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而情景三中,虽然父母可能给了孩子一个“大方的待人接物”的基础,可如果将来接触到的是负面的文化和环境,孩子非常有可能变成“贪图侥幸”的人。
人是环境的成品,底层的东西可能不会改变,但是一个人的思考方向却会改变。
比如说一个孩子很暴躁,如果父母教育得到,那么他能够将自己暴躁的情绪自我化解,而有的孩子则会因为自己的暴躁而伤害别人。




“3岁看到大”,从某一方面来说是对的,因为3岁之前孩子的大脑发育基本完成。
在将来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在面临相似的情景(比如说关于“物权归属权”)的时候,还是会倾向于3岁前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时,当时的做法和想法。
如果孩子所处的文化和父母不作为,大脑中相应的处理神经会得到强化,这也就造成孩子从“偏向”某一种行为演变为行为固化。
这也就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们不要小看孩子3岁前的教育,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孩子自身的行为方式、孩子的性格,在3岁前都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之后父母再想要转变过来,就比较困难了。
不过,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但是需要长年累月的习惯去纠正之前的错误,这对父母来说,方法和难度就会上升很多。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尽量多了解一点关于孩子成长历程中所要经历的“敏感期”(也就是成长点,但是这种成长点通常会被父母认为是孩子不可理喻,比如说物权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这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才能用正确的方式来应对。      
      
      


(文/来源:养耳音乐网论坛 yangersao.com)
喜欢这篇文章  
看完留个言、点个赞、转发哦! 关注我,每天教你涨气质!
End

点赞支持 歌曲链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