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6阅读
  • 0回复

[岁时节令]老习俗|忆过年 浙江慈溪过年习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68
铜币
204
威望
186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1-20
— 本帖被 admin 从 民俗文化 移动到本区(2022-02-27) —
i? 00!t  
忆过年 dP5x]'"x  
立冬一到,冬意渐浓,又要张罗过新年的事,商家也打出了预订年夜饭、年货促销广告,春运、春节安排也摆上有关部门日程。其实,中国年是长辈过给晚辈看的,我过年的记忆主要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给我们五兄妹过的年。 yI0bSu<j-  
c}(WniR-"  
d*(aue=  
小孩盼过年,盼好吃好穿好玩有年味;大人愁过年,愁赚钱难开销大人辛苦是年关。那时国人的生活条件比不上现在,过年成为改善生活的一大盛事。父母为让孩子们欢欢喜喜过个年,准备时间往往长达一年。先是养猪,春上买来猪崽,冬日宰杀,大部分猪肉卖掉,留下一小部分在春节过年时用。而卖猪得来的钱,还债后剩下的用于备年货,给小孩添新衣等。鸡鸭鹅鱼等是吃年夜饭、待客的上等佳肴,一般也要在春季豢养,只是辛苦了父母,尤其是母亲。她还要连夜为子女缝制新鞋、新衣、新袜,春节出门不至于寒酸。少年不识愁滋味,脚还伸在桌底下。而父母为了让子女过年好,付出了多少艰辛。 t@q'm.:uw<  
hHs/Qtq  
e8 m,q~%#/  
冬至一过,寒假一放,过年的氛围愈来愈浓。大人们为杀猪宰鸡忙开了,挨家挨户做年糕也开始了。小孩子哪里热闹哪里赶,春节前后办喜事的也多了起来。掸尘、炒豆、做蛋卷、磨豆腐、放爆米花、制冬米糖、酿米酒、捕鱼、腌菜、上街买年货、贴福字、请裁缝师傅,不亦忙乎。春华秋实冬藏,平时舍不得吃的瓜子、花生,也提前炒熟,好让孩子吃个够,招待亲戚拜岁、邻居串门。 Q8p6n  
晚辈、新女婿等则赶在节前送好年礼,以表孝心。晚辈在外的,做长辈的翻着日历数日子盼归。欠债的尽可能在年前还掉,讨债的过了除夕一般不会再来。路上相遇,大家和善了许多,多讲今年正好、晦气并无、财宝进门,少讲不讲让人不高兴的话,尽可能在岁末年初避免发生烦心事,祈求大吉大利。 Ndmt$(b  
7T~ M`$h  
过年吃岁饭,家家户户颇为讲究,都要提早做好准备。为让祖辈在几个儿子间吃上年夜饭,三兄四弟的提前三五天开始吃年夜饭了。我家因大妈习惯除夕吃年夜饭,母亲就提前一天过年,让年迈的奶奶在两个儿子处各吃上一顿年夜饭。一般先是祭祀,敬天敬地拜祖宗,放些鞭炮。如有家人在外不来吃年夜饭,也给他放上碗筷。弟弟当兵这几年就是这样做的。听母亲说,这是我外婆的做法,当年大舅在上海谋生,过年不回家,给他也放双碗筷,以示团圆。鸡肉是不能少的,吃上鸡肉后意味着年纪大一岁了。菜较平时丰盛多了,老老小小要喝酒都可喝上一口。会喝酒的家庭黄酒以坛论,白酒三五斤。不会喝酒的家庭一斤黄酒也受不了。 B9v>="F  
f :c'j`  
年夜饭后,那时还没春晚,尽可能早点睡,大年初一早起早发财。父母给每个孩子枕头下放些压岁钱和作零食的豆本酥糖、麻酥,并拿来正月初一穿的新衣服,有几年是从头到脚都换新的,预示明年更加红红火火。祖母在正月初一那天也给孙辈一点压岁钱,都让我们高兴一番。总的感觉是一年比一年时尚,而不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也很少听到乡人“穷人十八年来年”、“有钱人放炮仗,没钱人摔破甏”、“年难过难过年年年过”般的叹息。 |3H+b,M5  
80x r zv  
正月初一不兴作客。这天鸡鸭进笼,一家老小除烧饭洗衣外,不干农活。上午村庄里走来走去,谈谈昨天的年夜饭、压岁钱,比比谁的衣着新潮得体,跟着大人敲锣打鼓去慰问军属。下午一般有民间剧团做戏,如在方圆十里内,大部分年青人总要去凑热闹。那时还无手机电话,消息不灵,有时空跑一趟。有好几年,我和几个堂兄弟正月初一上县城,步行去步行来,看几本连环画,看车来船往,买点平时难吃到的零食,县城远比乡村热闹。 Z;BS@e  
=L6#=7hcl  
正月初二开始拜岁作客。先到外公外婆舅舅舅公家,再到姑姑姨妈表叔表兄家。在农耕社会,平时没什么大事一般不来往,在走动的亲戚春节时定要你来我往。而家庭主妇常常待在家里,生怕客人来了没人招待,女孩子也少出门,大都是祖父、父亲带着子孙走亲,老老少少走在乡间小路上,构成一幅富有人情味的乡村风俗画。过了初十,亲戚也走得差不多了。该读书的准备读书了,该干活的准备干活了。正月十四捏把稻草点上火,照照田里的坏虫;正月十五闹个元宵,我们浙东农村元宵不是很热闹。一年一度的正月就这样悄悄过去了。 /d`"WK,  
Bo 35L:r|  
岁月是把杀猪刀。随着年岁的增长,尤其是在我外出求学、参加工作后,对过年的“盼头”越来越少,这份“热闹”不再属于吾辈。成家有儿子后,如何让儿子过年过得高高兴兴,主要由妻子在操持。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吃穿而言现在“天天像过年”,让大人省心省力,再加上节日多元化,年味也越来越淡。但这年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世易时移,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年货、岁饭、拜年、年画、春联、祭祖等仍在流行,也多了春晚、春运、春节出境(国内)游、微信短信祝福、抢红包等新名词。深植于民间的“中国年”,她鲜活、浓得化不开,已是全球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图腾,探之不去的“乡愁”将与天不老! rzjVUPdnh  
 Sg#XcTG  
文|市教育工会 俞士强 'ofj1%c  


点赞支持 歌曲链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