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6阅读
  • 0回复

[档案]听老奶奶讲那过去,运河畔塘栖人家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南最美,最美是杭州!
 

发帖
806
铜币
1897
威望
1484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4
— 本帖被 admin 从 浙里生活 移动到本区(2022-02-27) —
XYZ4TeW\1  
我叫周琪凤,1930年出生,“叫名”(虚岁)88岁。如今我眼不花,耳不聋,腿脚灵便,邻居小辈叫我周奶奶。 \E*d\hrl{  
我出生在塘栖,结婚生子在塘栖,退休后直到今天,这一辈子我没有离开过塘栖一步,所以和你们小辈人说说运河,话话塘栖,我有资格。 Lcg)UcB-#  
对于塘栖的历史,依照专家的说法:纵观上下百年,塘栖没有出现过一个大官,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大商人,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大英雄,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大文人。究其原因,小富即安的墙门文化的漫漶是一,由此生发的创业精神的迷失是二…… g.zEn/SM  
这些大道道,是我从儿孙们喝酒聊天时听来的。有没有道理,我不知道,但我明白塘栖靠着大运河,这里的老百姓过得再苦,日子总是过得去的。 &C "L  
7岁那年,抗战爆发。鬼子我见过,他们坐着“汽艇”来的,和电视里的鬼子一个模样,很凶的!在运河塘栖河段,通往上海、湖州交汇处,鬼子修了一个炮楼,目的是监视来往的船只。现在炮楼的遗址还在,炮楼早年间拆除了。 Jc|6&  
鬼子来了以后,老百姓的日子愈发难过。为了躲避鬼子的伤害,母亲带着家人搬离镇上的家,逃难到乡下。这一躲直到抗战结束,日本人从塘栖街上彻底消失后,我们家才搬回原来的住所。 z$?~Y(EY  
下面我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事情肯定有,至于内容是否有杜撰的成分,我不晓得,反正上一点年纪的塘栖人至今仍在说道。 }wHW7SJ  
1939年,伪余杭县公署成立留影 余杭晨报
UHTvCc  
RM!<8fXYD  
WRrd'{sB  
9 mmCp&~Z  
日本人占领塘栖镇后,找到了当时塘栖商会韩会长,想从他的嘴里获悉塘栖运河沿岸有没有抗日武装存在。韩会长告诉日本人,塘栖镇、运河附近水域没有抵抗组织。日本人哪里肯轻易相信,为了检验韩会长说话的真假,日本人把韩会长弄到“汽艇”上,军刀架在他的脖子处。“汽艇”绕着塘栖运河水域开了一大圈。据说,当时日本人警告韩会长,巡逻当中只要听到一声枪响,他的脑袋立马落地。或许有运气的成分,那天巡逻艇东南西北巡视了一圈,运河两岸树丛中没有意外发生。韩会长的这一举动赢得了日本人的“信任”,既保住了他自己的脑袋,也避免了塘栖人与隔壁德清百姓一样遭鬼子屠杀惨剧的发生。 LQngK7>  
其实,当时塘栖本地人都知道,整个杭嘉湖平原,运河沿岸不仅有共产党的队伍,也有国民党的军队,还有地方武装、土匪等。 HLV2~5Txc  
日军在临平山上建的碉堡 余杭晨报
3tZ]4ms}  
U8LtG/  
>JC  
s#)5h0t#du  
我读过5年书,那个年代读书是“较乖稀奇”的事,尤其是女孩子。解放后第二年,我已经是22岁的大姑娘,经媒人介绍,我嫁人了。 '>' wK.  
夫家离我家不远,从梅家斗到坝桥弄,从陆地走要不了几步路,可塘栖是水乡,河流纵横,出门办个事,走个亲戚,都得坐船出行。 (K)]qNH  
一条丝绵被、一条棉花被,一只皮箱、一只樟木箱等是我爹娘给的嫁妆,相邻们划着船把它们运送到夫家。 ?C&z]f3(:  
我夫家是有钱人家,早年间在运河堤岸边开了一家远近闻名的糕饼店——“聚源昌”,主要经营藕粉、糖色等塘栖本地特产。 TwVlg ;  
聊起土特产,我得岔开去,来过塘栖的客人都知道,一条运河横跨塘栖老镇,河的两侧又分布了众多河道分支,再加上数不过来的水塘,说塘栖是水乡一点不为过。老话说,有水的地方土地肥沃,易于果树生长。塘栖盛产梅子、樱桃、杏子、甘蔗等,而鼎鼎有名的就数塘栖枇杷,它是贡品,慈禧太后吃的。 / ;,Md,p  
塘栖点心味好,花样也多,我最钟意粽子。塘栖粽子米糯,肉香,油腻恰到好处。虽然没有嘉兴粽子出名,但只要来塘栖古镇游玩的游客,都会这被香喷喷的粽子所吸引,吃上一只或者买上几只。 ).sRv6/c  
早年初春时节,苏州烧香拜佛的香客要去杭州烧香,走运河水路是香客们不二的选择,老底子可没有高速公路,更没有高铁,因此塘栖成了香客们必须停靠的中转站。祈了子孙福,游了西子湖,香客们心情大好,坐船返程,塘栖站下船,买一点塘栖特产,给家里的老小解解馋。靠百年过去,如今“聚源昌”仍然人丁兴旺,生意兴隆。 c0;t4( &8  
说完特产,我又得聊聊运河人家办酒席的章法。老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杭州人、临平人时兴财不外露,闷声发大财。塘栖人常年生活在运河边,显得大气——喜欢露富。逢年过节,城里人关起门来备年货,塘栖人才不会这样干,他们敞着大门,把鸡鸭鱼肉统统拿到廊檐下公开处置,独怕邻舍隔壁没看见。 T`;%TO*Y  
塘栖人结婚办酒席有讲究,喜事要闹两天。大婚之日,中餐新娘家唱主场,晚餐男方家登场,第二天称回门酒,女方家头面人物——舅舅等回访男方。这些规矩多少年过去,至今依然在执行。 Z(ACc9k6:'  
你问我结婚的时候办了几桌,我告诉你排场可大了——男方家10桌,女方也就是我家办了6桌,如此场面,放在当年,十里八乡也算是露了一回脸。 +gJ8{u!=k  
说到喜酒,必须和你们说说酒席上哪些菜可以上,哪些菜忌讳。老辰光这些都是有讲究的,不能乱来。塘栖人生活在水乡,按说结婚宴席应以河鲜为主,而实际却不是你所想的那样。塘栖人家置办酒席依然以肉类为主,许多河里的水产品由于名称或者其他怪七怪八的原因,被禁止入列。比如,甲鱼营养好,味道也不差,但因为“王八”的雅号,它被靠边站;黄鳝,清蒸或者酱爆鳝段,都是它的拿手吃法,但因为黄鳝搅上搅下的“个性”,老人发话了,结婚成家岂能撬来撬去,下马;黑鱼,别名黑鳢头,听着名字就别扭,自然没有商量的余地,弹开! "hzB9*"t  
当然,我说的是老黄历,如今不讲这套,甲鱼等菜肴早已登堂入桌,不上,客人还要说主人家小气。 #w\~&0  
^`)) C;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塘栖人深得其中的好处。十年“文革”,国家遭灾,百姓遭难,日子苦得不得了,一个月几两肉的配置,孩子们受不了,于是孩子们结伴下运河网虾、钓鱼、抲黄鳝。当年运河水干净,鱼虾多得很! Ipq"E  
到了炎热的夏季,运河自然成了孩子们天然浴场,男孩子个个晒得像泥鳅。
e=.njMqW5  
,z-}t& _t  
=p=rg$?  
r0,:J   
运河也是女人家们洗衣服、刷马桶的无本钱水源。 CB/D4 j;  
运河既是外地人来塘栖的主要途径,也是塘栖人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通道。掏5毛钱,从塘栖码头出发,两个半小时的行程,省城杭州就在眼面前。 JSTuXW  
不说太远,就二三十年前,去一趟杭州可不容易。家里添置大件物品需要去杭州,姑娘小媳妇添置漂亮衣物需要去杭州,学校组织远足去杭州,伢儿们会高兴一个星期…… uoX:^'q   
塘栖人依临运河,颇为自负,面对四乡八方,比如丁河、良渚、獐山、崇贤等地,塘栖人便会毫无顾忌,并且充满自信、神定气闲地自称“我们塘栖人”。当面对本塘杭州人,塘栖人便没有了这样的坦然和豪气,自感吃瘪。卖鱼桥码头落船,半吊子杭州话便不敢大声说了,怕被杭州人戏言“沙鳖”(外地人)。 \8?Tdx=  
塘栖以运河为界,河的北面靠近农村,被本地人调侃为乡下人,河的南面靠近杭州,属于城里人,然而不管北面、南面,城里人、乡下人,有一点是相通的,塘栖人民风纯补,邻里和谐,历来重视孝道教育。举个例子,家人有要事外出几日,留下孩子完全不必担心,吃完东家吃西家,饿不着。另外,游客在塘栖浏览古镇风貌时,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老宅门口,留有水泥砌的凳子,这个石凳子为路人提供歇脚的地方。 .xH5fMj,"  
bdF.qO9  
塘栖地处杭嘉湖水网平原,被誉为鱼米之乡,花果之地。塘栖人虽身处富庶之地,可塘栖人依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的品性。 < F`>,Pm  
我隔壁老邻居杨老太太男人早先在海宁硖石一家竹行做学徒,学得一手竹器制作技术。婚后家里添了不少子女,仅靠夫妻两人的工资,一家人日子过得艰辛。改革开放后,杨家男人成了吃螃蟹的人——离职,回到塘栖老街,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竹行,专门生产竹篙。啥是竹篙,就是在竹竿的根部套上篙头,它的作用就是船起锚的时候撑一下,靠岸的时勾一下。杨家人制作的篙头,掌握独门绝技——篙子出水后,水珠不会顺着竹竿弄湿衣服。当年塘栖运河段水运繁忙,杨家制作的弯篙、叉篙销路非常好,一天可以卖出几百根,买家主要有运输站、船运公司、船队等。 V9dF1Hj  
杨家生产的捻杆,还为早年杭州西湖清淤出过力。 oIb|*gX^  
为了保护古桥,前些年塘栖运河重新开挖出一条新河段,老河航运船只减少,杨家竹篙生意渐渐淡落。 :=/>Vbd: )  
我说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运河人家的子孙们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边,曾经依赖运河生活,爱惜运河是我们的本分! *2 2nVKi {  
现在杨老太太与其他老邻居和我一样,重新搬入政府替我们改造后的老屋。经过这几年的建设,依托古运河,塘栖老镇的容貌在恢复,每每到了周末,上海、杭州等地游客来了不少…… 7zSLAHW  
每天看着运河、守着运河,运河的福,老太太我还要享下去! lMg+R<$~I  
来源:拱宸(ID:gc1237)
Zy (W^~NT  


点赞支持 歌曲链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江南最美,最美是杭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