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阅读
  • 0回复

[育儿热点]重新理解 “问题行为”,才是教育根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2693
铜币
109594
威望
109437
贡献值
0
银元
-519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5-21
— 本帖被 admin 从 儿童资讯 移动到本区(2021-07-19) —
q(N2 #di  
熊孩子并不等于坏孩子,大人虽然客观上能将两者进行区分,但理智还是会对熊孩子产生不耐烦、甚至厌恶的情绪。  pt`^4}  
Sk*-B@!S  
最近看一位网友分享了对于肥胖的态度,她本人是超过200斤的胖子,她也很清楚,不管是身边的朋友,或是街上的陌生人,多少会对她的肥胖有些意见。 uyd y[n\  
QH_0U`3  
不过大人也只是心里有些想法,不会指着她说出来,小孩就不同。 `vkNp8|  
R`7v3{  
有次她坐电梯,遇到一对母子,小孩刚上来就盯着她,然后对妈妈“小声”说:“她长得又丑又胖”。 l?_h(Cq<  
)+' De  
当时听了这话,这位网友就很不开心。最有意思的是,孩子说完这话以后,他妈妈也没想教育他一句,因而网友也只能默默忍受这“熊孩子”。 $?38o6  
OK=lp4X  
其实,她不打算减肥,既然接受肥胖,就已经做好了被指指点点的准备。 }]8n 3&*  
37 #|X*L  
在成年人中,大家因为有同理心或语言控制力,不会用语言给“肥胖”的人来一记暴击。熊孩子不一样,他们想到什么说什么,根本不会顾忌别人的感受。 ;=&D_jGf]  
mY}_9rTn|  
大家总说“童言无忌”,可如果真是善良的孩子,又怎会说出伤害人的话呢? =N _7DT  
)kMA_\$,  
这位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果说社会不能容忍胖子,那么孩子就是最赤裸裸表示的那个。 vrS)VJg`  
}7`HJ>+m)H  
01 大人对“熊孩子”的定义也许并不准确 \t'v-x>2y5  
}P u|%\  
生活中对熊孩子有芥蒂,远不只是肥胖的人有感受。 $Vu %4kq  
tcovMn '  
比如春节,作为一年中遇到孩子最多的时候,不愉快的事也随之多了起来。 &) '5_#S  
1KH]l336D"  
大部分孩子爱动,但都不至于被嫌弃的程度,熊孩子是特例。去到哪家就把哪家搅得乱七八糟,随便拿桌上的东西,完了还要揣在兜里带回家。 QQQ3U  
I=N;F6  
面对熊孩子,除了生气别无他法,只想尽量远离。 >g):xi3qK  
Xx N=vL&m  
可是,我们给这些爱闹事的孩子贴上“熊孩子”,甚至“坏孩子”的标签,这种判断是不够客观、不够严谨的。 ,&wTUS\  
VxlK:*t`  
大人只是从感官上觉得他们“不听话”、“不遵守规则”、“随心所欲”“情商不高”。有部分比较懂孩子心理的家长,会用“多动症”或是“对立违抗”这样的标签形容孩子。 ?A!Lh,  
%SWtE5HZQq  
可实际上,这些说法都并没有真正“理解”孩子。 k>W5ts2+  
uVO*@Kj+  
02 面对“熊孩子”,一定要重新理解他们的“问题行为” y;0k |C   
$jLJ&R=?]  
想教育好“熊孩子”,必须先正确认识孩子为何会被当成“熊孩子”,他的破坏性举动是“问题行为”,还是“压力行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1x\Vz\  
kG =nDy  
孩子虽是最该无忧无虑的,可基于生理基础,仍然存在一定压力。 =44hI86  
W%/lBkP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做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或是用语言“攻击”他人,有时并非出于自愿。 kh11Y1Q0d  
2 > Uy`B|f  
孩子可能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可仍旧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50s)5G#  
yMdAe>@  
从人格障碍理论角度来说,有“坏心”的人只是很小一部分。 WYHr'xJ  
F4!,8)}  
对于孩子来说,人格发育尚未完善,即使出现“不良”的举动,也不能认定就是出于“坏心”,更不能认为这样的孩子无药可救。 lq4vX^S  
@B<B#  
大部分孩子的“问题行为”,并不能确切判断为“破坏性”“不良”行为,应该被当成“压力行为”来对待。 {l/]+8G^  
U#o5(mK  
为何说熊孩子做出的是“压力行为”? M?61g(  
/ 7EeM{,~  
在心理学研究中,当人处于高唤醒或低唤醒状态时,就意味着处于高压状态中,会表现出冲动、甚至是攻击性行为,或者有个体处在精神状态恍惚的情景中。 $O n  
q>$[<TsE&}  
实验研究证明: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都可能会过度解读他人的行为或动作。 c5>'1L  
-jBk  
简单来说,也就是明明别人对自己没有偏见,但出于心理作用,仍觉得别人对自己态度不好。 ^8_`IT  
F vJJpPS  
大人总觉得孩子有“坏心眼”,可能在孩子看来,大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未必温和。孩子会觉得,这是对他有敌意的表现。 KNR_upO8  
uO4kCK<7C  
这种情况下,不要想着强行控制孩子,让其冷静下来才是最好的方式。不要试图威胁、惩罚孩子,这样做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促使矛盾升级。 6mawcK:7  
n?@3+wG  
03 孩子的“压力区域”在哪里? >DHpD?Pm!  
)gO=5_^u*o  
一.生物因素 f zu#!  
Z*/*P4\  
每个人都有情绪,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在看待一个人情绪好坏时,通常认为这是人精神层面的问题,其实和生物学成分也有关联。 >e]46 K  
9u3~s <  
人要表现出生命力,有时会通过强烈的情绪释放展现,这时会调动生物化学物质来振奋或者是消耗身体。尤其是比较激烈的情绪,都会消耗生物机能。 Hk65c0  
@iC,0AK4k  
对于大人来说,生物层面的压力可能来自长期性失眠或锻炼不足等因素。 1QfOD-lv  
(kECV8)2  
而孩子的压力来源相对敏感,比如大人说话时突然提高音量,或是椅子碰撞发出的咯吱声。 UV?.KVD~  
o6@Hj+,,  
这些声音对大人来说不至于造成压力,却容易对孩子造成较大刺激。 (-lu#hJ`&r  
w(lxq:>"  
二.情绪因素 f8>S<:  
c0lVt)pr/  
孩子很难理解自己内心的情绪,比如感受到外界压力,或是身体不舒服,有不耐烦情绪时,他们不知道怎样正确表达和控制。 /0w?"2-  
gk%8iT  
孩子处理这种情况的能力不够,如果父母能及时发现,一定要适当帮助孩子摆脱情绪困扰。 ^bV Y&iXNu  
 Bld%d:i  
三.认知因素 d+9T}? T:*  
8J&K_ JC^  
孩子如果自身的认知能力强,就能够保持注意力,避免外界干扰。 &9Vm3 X  
"82<}D^;  
在整理情绪方面,能够有计划、有目标的对待生活中的问题,是比较好的一个状态。 o_2mSD!  
TEgmE9^`)7  
但是,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认知能力相对薄弱,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不够,容易受外界干扰,这也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h6!o,qw"  
?[[K6v}q{  
四.社会因素 j Hd <*  
p1dqDgF*  
人处在集体中,人际交往能力非常重要。孩子能否理解别人说的话,做出适当的回应,是需要掌握的技能。 { gSR49!Q  
^7l.!s#$b  
如果不能理解大人说的话,或是不会说好听的话给大人听,很容易招致大人的不满,从而会增加孩子的压力。 8QFn/&Ql$B  
fO!S^<9,-  
了解孩子的压力区域后,请父母针对性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准确定义,不要再逼迫甚至是惩罚孩子,也不要等着孩子理解大人。 9fWr{fx  
oB3,"zY  
04 如何帮助孩子调节“压力”? B{ i5UhxD  
D,aJ`PK~  
一.识别压力迹象,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O~J#D  
Dxc`K?M   
孩子做出破坏性行为时,很有可能会影响大人的情绪,在情绪影响下,大人可能会对孩子做出过度的判断。 C:$12{I?*  
NW}kvZ  
所以,大人要慎重判断孩子的行为,不要急着给他们贴上“熊孩子”的标签。仔细观察孩子是否正处在压力中,而不是真的“坏”。 \O]1QM94Y  
1' #%U A  
老师和家长都能真正了解孩子再做判断,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才是负责任的表现。 Ov vM)?^#  
DYvi1X6  
二.找到孩子压力的来源 !P Cw-&  
J6*Zy[)%&S  
压力可能是内在生物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外在因素。比如:父母关系不和睦,父母脾气暴躁,这些都会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 J- %YmUc)  
<lk_]+ XJ3  
识别孩子压力的原因,从源头上减少孩子的压力,才能让孩子更可爱。 }m?1IU %q  
*{5L*\AZ  
三.减少压力,多做反思 hFC4CqBV  
GN36:>VWb  
做到前面两步后,剩下的就是通过行为减轻压力。 zTFfft<  
S#M<d~rK  
比如孩子对声音比较敏感,父母就要注意不要制造噪音。 [zO    
* ^'$YVd#  
若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好,为了孩子能够平和、情绪好,父母要少在孩子面前争吵,还孩子一个清净的成长环境。 jGB2`^&d  
"}uPz4  
对孩子来说,如果知道了压力来源,就能学着去控制自己。 kNX(@f  
9]Q\Pr\Ub$  
四.教孩子发展自我调节方式 R~-r8dWcw  
UX-l`ygl  
人都有情绪不受控制的时候,无论何时,都不能以自己不舒服为由,将负面情绪转嫁到他人身上。这时,如果能自我调节情绪,是最好的方式,比如玩游戏,或是吃美味的食物等。 B3 mD0   
\wmNeGC2  
总之,大人不要通过表面行为,随意给孩子贴标签。真正“坏心眼”的熊孩子不多,请识别他们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理解他们的压力,才能给孩子指明道路。 x6,kG  
97H2hYw9l  
(文/来源:养耳音乐网 yangersao.com) X@,xwsM%tb  
喜欢这篇文章   XxW~4<r  
看完留个言、点个赞、转发哦! 关注我,每天教你涨气质! X#s:C=q1  
End[xigua]7273886858419896869[/xigua]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